第(1/3)页 就在气氛凝滞之时,李邦华突然开口道: “诸位大人且宽心,本官来此之前,特意向送信的锦衣卫打探了一番。” “据他所言,孙传庭一共写了两封奏疏,一封已然送抵京城,正是咱们方才读过的那一封。” “而另一封,则是径直送往宣府,想必是呈给太子的。” 此言一出,仿若一道划破阴霾的惊雷,在众人心中轰然炸响。 原本有些压抑的心情,瞬间如释重负,变得轻松起来。 若真如李邦华所说,那太子收到这封奏疏之后定会权衡利弊,然后做出决断。 而他们只需等待太子的回信即可! 然而话虽如此,此事终究还是要禀报给崇祯的。 而他们这边也需先拿出一个初步的方案,以备不时之需。 待朱慈烺那边的回信传来,两方相互比对,再从中挑选出最为稳妥的方案来应对此事,这才是万全之策。 念及此处,众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一旁静静伫立的王承恩。 按照朝廷的规矩,内阁在处理政务之时,司礼监必须在场。 而王承恩身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,一直以来都在陪同他们处理政务。 如今王承恩也是他们唯一能够联络到崇祯的桥梁了。 与此同时,王承恩早已从刚才的对话中了解清楚了事情的大概。 因此无需薛国观吩咐,他便立刻恭敬地向前一步,然后开口道: “诸位大人不必多言,稍候片刻,咱家这便去请陛下过来。” 薛国观微微颔首,目光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。 “那就有劳公公了。” 王承恩赶忙躬身回道: “阁老客气了,这本就是咱家分内之事。” 说罢,他不敢有丝毫耽搁,脚步匆匆朝着后宫的方向疾驰而去。 在这之前,崇祯曾特意交代过王承恩,若无万分紧急之事,切莫去打扰他,一切国家大事皆交由内阁处理。 然而,这次的事情实在是有点特殊,内阁根本无法处置,再加上太子又不在,所以就只能请崇祯出面主持大局了。 此时正值午后,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,如金色的丝线般洒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,给这庄严的宫殿增添了几分温馨。 崇祯用过午膳之后,便一直和周皇后待在房间里,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光。 两人情意绵绵,正满心欢喜地谋划着如何再为老朱家“添丁进口”。 周皇后依偎在崇祯怀里,脸颊泛着红晕,犹如天边的晚霞,一脸娇羞地说道: “陛下,您近日到底是怎么回事?怎么突然就这般‘欺负’臣妾了?” 崇祯听到这话,满面红光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道: “皇后有所不知,烺儿为朕找的那个道士,果然是有几分真本事的。” “朕按照他的法子练了两个月,效果甚好,照这般下去,假以时日,估计咱们还能再添几个孩子。” 周皇后听到这话,神色又是一阵泛红,虽然她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娘了,可如今再听到这些话,难免还是有些羞涩。 她轻轻捶了捶崇祯的胸口,嗔怪道: “陛下就会拿臣妾打趣。” “咚咚咚。” 崇祯刚准备说些什么,可就在这时,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。 声音很轻,但却显得很急促,瞬间就打破了这温馨的氛围。 崇祯听到这敲门声,脸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,眼中闪过一丝不悦,然后怒道: “不是说了不许打扰朕吗?何人在外喧哗?” 下一秒,一个熟悉的声音便响了起来: “陛下,是老奴啊!陕西有紧急军报送到了内阁,内阁不知该如何处理,想要请陛下过去商议。” 崇祯听到这话,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只是下意识地就喊道: “这种事情找朕有什么用?去找太子.” 可话说到这里,崇祯突然就愣住了,仿佛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过来。 因为他突然想到,如今的朱慈烺早就不在京城了。 于是乎,崇祯硬生生地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,脸上的神情变得有些复杂。 就在这时,周皇后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,她赶忙坐直了身子,然后一脸严肃地说道: “陛下,如此国家大事不可耽误,还是尽快前去和内阁商议吧!就算您不想做什么决定,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一下的。” “不然朝臣们会有诸多议论,对陛下的声誉也有影响。” 崇祯听到这话,也不好再说些什么,毕竟他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的。 随后只能应道: “好,朕这就去。” 随后,崇祯便在周皇后的服侍下,缓缓穿好了龙袍。 周皇后细心地为崇祯整理着衣领,崇祯则微微低头,眼神中带着一丝温柔,仿佛在享受这片刻的温馨。 穿好龙袍后,崇祯这才大步走了出去。 王承恩看到崇祯走出来,见他面色潮红,心中便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,不过他也不好说些什么。 毕竟如今的崇祯也不过就是三十二岁的年纪,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。 再者说了,这种其中的“快乐”他也不懂,毕竟他只是个太监罢了。 “陛下要乘轿去内阁吗?” 就在这时,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。 崇祯摆了摆手道: “不用了,朕亲自走过去。” 说完这话,崇祯便迈开大步,向着内阁方向走了过去。 王承恩不敢有片刻耽误,连忙亦步亦趋地跟着上去,心中还暗自琢磨着该如何向崇祯汇报情况。 一路上,崇祯自然而然地问起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非要让他亲自前去商议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