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9.攻陷李家庄-《明末之兴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这是金编辑。”

    “金编辑好!”还是一个军礼。

    “既然你们都认识了,那你们慢慢聊,我就不打扰你们了。安宁,认真回答几位编辑的问题,有什么需要直接跟我说。”周杰康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。他也是有眼力的人,知道过犹不及,他留在这里只会让大家都不自在。

    周杰康离开后,余安宁更紧张了一些,话题的主动权就交到几位编辑手里。

    领头的李编辑招呼大家在方桌上坐下,因为男女有别,再上炕就有些不合适了。

    金编辑给余安宁端了杯姜汤,说着一些闲话,问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,也是一些基本的情况,慢慢的余安宁没有开始那么紧张了。

    “余班长是什么时候被鞑子抓去的?”感觉差不多的李编辑将节奏拉了回来。

    “在老奴攻占辽阳的时候被抓的,算算有十七年了。”余安宁叹了口气说道。

    “哦,余班长那个时候多大啊?”

    “五岁吧,家人一起被鞑子抓去做了奴隶。”

    “才五岁啊,能够活下来不容易啊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当初为了能够让我活下来,我的父母吃了很多苦,那时候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没有活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说句冒昧的话,你的父母现在……”

    “一个被鞑子打死了,一个病死了。”

    “抱歉,请节哀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,已经习惯了。”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随着谈话的不断深入,余安宁的过往渐渐的清晰起来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汉人奴隶的典型血泪史,家园破碎、贬为奴隶、家人死亡、做牛做马、多次易手、救出牢笼、迎来新生。

    没有一个强大的、稳定的国家做后盾,平民百姓不仅生活没有保障,连生命和自由都被剥夺。宁为盛世犬,不为乱世民,道尽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哀。

    如果说三位编辑的童年一样悲惨,但是悲惨也分级别的,她们的遭遇与余安宁相比就不够看了。几位感性的编辑听着听着都是泪水涟涟,不停的用手绢抹眼泪。

    反而是余安宁非常淡定从容,仿佛说的是其他人的故事,其实是因为眼泪早就流干了。往事如云烟,活人还是要向前看。

    接下来就是加入兴汉军以后的故事了,这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正能量了。

    从在工程队工作开始,余安宁努力工作、用心学习,得到了自己的直接主管白天桥的赏识,从而当上了小队长,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。

    再后来响应号召参加新军,凭借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长官和战友的认可,成为唯一一个当选班长的新移民。

    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因素,但是也和余安宁的努力奋斗密不可分。

    对于余安宁的故事三位编辑都非常感兴趣。虽然她们也采访过其他过上新生活的新移民,但是都没有余安宁这样有代表性。
    第(2/3)页